新中国成立75年来,西乡县共享改革发展红利,经济社会得以稳步发展。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,改革深入推进,人民安居乐业,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全县上下以脱贫攻坚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线,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,求真务实、真抓实干,茶乡大地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辉煌。
一、经济结构更趋优化,综合实力显著增强
(一)经济总量不断扩大。新中国成立的75年,是西乡县经济从弱小落后到快速壮大的75年。1952年全县生产总值2017万元,到1984年突破亿元达到1.02亿元,2003年突破十亿达到10.76亿元,2017年再突破百亿达到101.73亿元,2023年全县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.5%。期间,1952年到1978年年均增长2.9%,1979年到2023年年均增长13.6%。人均生产总值从1952年以来,年均增长9.3%。
(二)经济结构更趋优化。新中国成立的75年,是西乡经济结构从以农为主到三次产业齐头并进、结构持续优化提升的75年。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,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73:17:10,全县经济以农业为主。1999年调整为37:25:38,第三产业占经济比重首次超过农业。2012年调整为28:29:43,第二产业占经济比重超过农业。2023年,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21.4:31.3:47.3,与1978年相比,第一产业占比下降51.6个百分点,第二产业占比提高14.3个百分点,第三产业占比提高37.3个百分点。
(三)财政金融实力增强。经济的快速发展,为财政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,财政投向各领域力度加大,对促进经济发展、保障和改善民生、调整产业结构、有效防范风险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。2023年,全县财政总收入2.16亿元,是1950年的409倍,年均增长8.6%。分阶段看,1978年以前年均增长7.5%,1978年以后年均增长11.2%。全县财政支出35.64亿元,是1950年的6737倍,年均增长12.8%。分阶段看,1978年以前年均增长10.4%,1978年以后年均增长14.3%。
金融业快速发展。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完善,市场化运作机制逐步健全,实体经济资金短缺难题进一步缓解,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。2023年,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60.81亿元,是1978年的1453倍,年均增长17.6%。贷款余额117.81亿元,是1978年的592倍,年均增长15.2%。
二、三次产业协调发展,经济基础日益坚实
(一)农业经济质效双提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重新分配了土地资源,解决了农民有所耕的根本问题。改革开放后,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土地由集体经营变为农户家庭承包,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,农业得到较快发展。进入新时代,国家连续多年以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促进“三农”发展优惠政策,取消缴纳了上千年的农业税,深入实施种粮补贴、良种补贴、农资及农机具补贴、退耕还林还草补助、贫困群众产业发展补助等农业发展优惠政策,极大地激发了农业生产活力,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,农业经济得到持续较快发展,西乡县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、茶叶基地县、瘦肉猪和樱桃产业基地县。
2023年,全县农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.9%,1949年以来年均增长7.6%。粮食总产量10.15万吨,是1949年的1.7倍;粮食单产254公斤,是1949年的2.8倍。油料总产量2.51万吨,是1949年的22.8倍。生猪存栏30.3万头,是1949年的8.7倍。茶园面积33.95万亩,茶叶产量1.59万吨,分别是1949年的1132倍、1939倍。
(二)工业主导地位显现。解放初期,西乡县工业经济几乎空白,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35.5万元,到1978年全县工业发展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,县办工业主要以农业机械、水泥、食品、服装和肉类加工为主,全县工业总产值1480万元。改革开放后,县委、县政府鼓励工业企业规模化经营,扶持骨干企业创名优产品,形成县办工业、乡村工业、个体手工业齐发展的新局面,199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500万元。90年代后,实行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,采取租赁、联营等方式,吸收大量民间资本,盘活资产,实现资源再利用。2006年以来,县委、县政府提出“工业强县”战略,依托资源优势,全力加快茶叶加工、农副产品加工、建材加工等行业发展,紧扣外出招商和协作交流的契机,引导发达地区产业转移、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内迁,全力打造园区经济,全县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。
2023年,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.1%,自1949年以来年均增长14.3%。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.2%,较1990年占比提高16.2个百分点,工业经济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。
(三)服务业迅猛发展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,随着各领域重大利好政策的出台,极大地激发了劳动者干事创业的热情,城乡居民收入激增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,群众收入的持续提高,对服务业的需求急速增长,激发了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。服务业新产业、新商业模式、新业态迅速崛起,成长为对经济贡献最大、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。服务业新兴业态涌现,经历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的发展阶段,物业管理、民办医院、各类培训学校、居民服务、文化旅游、娱乐休闲、信息咨询服务、电子商务、网上销售等产业兴旺繁荣,群众生产生活更加便捷舒适。2023年,全年接待游客830万人次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亿元。
商贸流通市场繁荣。1949年全部商品零售额仅198万元,1978年达到3054万元,1988年突破亿元达到1.12亿元,2012年突破十亿元达到11.48亿元,2016年达到22.11亿元。2023年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.1%,自1949年以来年均增长11.4%。其中,1978-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.2%。
三、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,城乡面貌焕然一新
(一)城镇化建设不断提高。新中国成立75年,全县人口总量翻了一番,人口素质大幅提升,人口与经济更加协调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人口经历了快速增长到基本稳定过程。1949年全县户籍人口5.2万户、19.34万人,2023年增长到15.5万户、40.94万人,分别是1949年的3倍、2.1倍。其中,1978年已经达到7.33万户、37.42万人,1978年后到现在的45年人口仅增长9.4%,年均自然增长率2‰。城镇化率从2016年的34.4%提高到2023年的43.01%。
(二)投资持续快速增长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相继建成了阳安铁路、汉白路主要交通干线。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,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、南水北调、脱贫攻坚等重大决策部署,全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显著加快。“十天”高速、西镇高速、阳安铁路复线建成通车,县乡村道路建设力度加大、道路等级明显提升,农村饮水、村级组织、学校、卫生室、活动广场建设全面实施,农村面貌焕然一新。城市框架不断拉大,绿化、亮化、美化力度持续加大。廊桥水城、锦湖商务中心、樱桃沟景区、东关新城、汉白路改道、城区五条道路建设等一大批项目顺利实施,提升了城市品位,城镇化率逐年提高。2023年,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%,自1978年以来年均增长18.4%。
民间投资快速增长。随着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,投资领域逐步扩大,极大地刺激了民间投资热情,民间投资呈快速增长态势。从投资规模看,民间投资自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22.5%。从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看,1978年以前全部投资由国家实施,1988年民间投资占比为16%,2023年达到67.9%,民间投资迅速成长为全县投资的主力军。
(三)建筑市场持续活跃。西乡县建筑业市场兴起于90年代初,历经30年发展,建筑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从企业资质等级看,1990年建筑业施工单位中二级资质2个,三级资质4个;2023年一级资质企业1个,二级资质企业达到12个,三级资质达到5个。建筑企业资质明显提升。从建筑业产值看,2023年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1.4%,自1990年以来年均增长21.7%。30年来,西乡县建筑企业规模不断壮大,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。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,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活居住和办公条件,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幅提升,为西乡县实现从小街窄巷到宽阔道路、从陋巷危房到高楼华宇作出了重大贡献。
(四)房地产业迅速崛起。1990年以来,随着城镇人口的快速增长,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,城乡居民住房从草房变瓦房、土坯变砖木变砖混、平房变楼房,2023年底全县拥有九层以上高楼达277栋,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。2023年,房地产业房屋施工面积199.6万平方米,是1990年的438倍,年均增长20.2%;商品房屋销售面积17.29万平方米,是1994年的139倍,年均增长18.5%。
四、社会事业全面发展,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
(一)教育事业蓬勃发展。坚持“科教兴国”战略,持续加大教育投入,改善办学条件,加强基础教育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、成人教育,学校布局向规模化集中化发展,教育资源日趋公平,城乡教育环境显著改善,教学质量大幅提升。2023年,全县各类学校138所,专任教师3336人,是1978年的1.1倍。
(二)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。全力解决“看病难、看病贵”问题,大力实施医疗体制改革,普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,扎实推进全民医疗,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不断健全,医疗资源共享机制逐步完善,医疗水平显著提高,“健康西乡”建设成效显著。2023年,全县医疗机构数384个、医疗机构床位数1710张、专业卫生人员2016人,分别是1978年的5.8倍、4.9倍、3.5倍。
(三)群众收入大幅增加。改革开放以前,受人口激增、自然灾害频发等影响,群众生活一直挣扎在温饱线上,基本没有余钱剩米。1978-2003年,农村土地承包到户,空前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,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。城乡各类市场经营主体激增,收入大幅增加。2003年以来,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,对农业生产给予全方位补助,土地流转加快,现代农业快速发展,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解放,大量富余人员涌向城镇务工,城镇人口激增,城乡经济日益繁荣,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大幅提高。2023年,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59元,是1981年的117倍,年均增长12%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237元,是1985年的84倍,年均增长12.4%。
(四)生态建设成效显著。新中国成立75年,是从淡漠环境到倡导绿色低碳再到坚决打赢环境保护攻坚战的75年,是县城承载能力不断提升,居住环境持续优化的75年。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,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西乡县坚持“经营环境”和“享受环境”的全新理念,推进环境保护从“末端治理”转向“源头控制”,全力打造“碧水、蓝天、青山、宁静”宜人环境,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获得感持续提升。2023年,全年能耗总量47.88万吨标准煤,单位GDP能耗0.34吨标准煤,单位GDP能耗降低率10.38%。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8天,优良率89.9%,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.98。全县监测的汉江、牧马河和泾洋河8个断面年均浓度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。区域环境噪声总体水平为二级(较好)。
75年来,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,西乡县先后荣获中国名茶之乡、中国茶文化之乡、中国绿色生态茶叶和樱桃十强县、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、全国重点产茶县域、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、全省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、全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示范县、省级“四好农村路”示范县、全省首批低碳近零碳试点县、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称号,高标准农田建设、林(山)长制工作受到省政府表彰,2022年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、巩固衔接考核评估获得全省“优秀”等级等多项殊荣。展望未来,西乡人民将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,在县委、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锐意进取、勇毅前行,为加快建设中国最美茶乡,奋力谱写西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而努力奋斗。